A 15-day adventure by Michelle Read more
  • 5footprints
  • 1countries
  • 15days
  • 30photos
  • 0videos
  • 54.1kkilometers
  • 43.5kkilometers
  • Day 1

    又到南京

    April 6, 2019 in China ⋅ ☀️ 25 °C

    以前来过两次南京,都是匆匆忙忙,除了夫子庙旁熙熙攘攘的人群,竟没有什么别的印象了。这次与家人同行,希望可以好好探索一番。

    出租车驶入城区后,街景开始变得江南起来。粉墙黛瓦,即便是新修的房子,看起来也那么妩媚动人,气温舒适,春花也还未谢尽,清风拂面而来,甚至带着一股淡淡的花香。妈妈和外婆开始背起诗来,这次的江南行便缘起于她们俩的诗词学习,今天又恰好是农历三月初一,可真的是“烟花三月”了。

    安顿好后,妈妈便陪外婆去探望了当年在北京一起工作的老同事。本来想陪她们一起,但一晚上没怎么睡觉的我,实在是没有了力气。后来看妈妈拍的录像,几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在餐厅里一起吟唱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让我特别感动。

    刚好赶上清明假期,附近的秦淮河畔一定是游人如织,还是少凑热闹,明天先去玄武湖看看吧。
    Read more

  • Day 3

    金陵风物二三

    April 8, 2019 in China ⋅ 🌬 15 °C

    南京的饭菜可真好吃啊!

    这两天吃了三家馆子,都非常满意,特别是几道当地特有的时令青菜,芦蒿、菊花脑、豆苗……简单的烹调、清淡的口味,却让人回味无穷,赞不绝口,连作为四川人的外婆,居然都开始贬低自己家乡的菜肴了:“这比川菜的重口味好吃多了!”

    想起之前看谷崎润一郎写的《秦淮之夜》,里面便记录了南京的菜肴:“据说虾是这边的名产,原料自然是上乘的,而其味道则相当地清淡。即使是日本菜也难以做到如此清淡。这样的佳肴,任凭怎样讨厌中国菜的人,也不可能不举箸一尝。”

    除了饭菜,金陵的历史风物也令人流连忘返。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千百年来,但凡读过杜牧这首《泊秦淮》的人,恐怕都无法不对秦淮河的夜色产生几分向往。有趣的是,这里明明在历代都是夜夜笙歌的繁华之地,可在文人的笔下,却偏偏总是被染上悲剧的色彩——“肠断秦淮三百曲”,“伤心最是秦淮月”,“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如今的秦淮河,游船画舫在桥底穿梭而过,两岸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附近的夫子庙,更是办起了夜游灯会,游客比白天还要多。我很想知道,那些诗人是否当年就是面对如此盛景而发出悲叹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了南京才知道,原来这四百八十寺之首,便是玄武湖旁的古鸡鸣寺。漫步玄武湖时,便可以看到鸡鸣寺的佛塔与远处的摩天大楼一字排开,构成绝妙的对比。想必古时,这座佛塔一定是附近唯一的高层建筑,不论是从玄武湖远观鸡鸣寺,还是登临佛塔眺望玄武湖,一定都是别具一格的风景。鸡鸣寺虽然地处南京市中心,可因为地势较高,立于禅院之内,却丝毫感受不到墙外的车水马龙,犹如置身于深山古刹一般。

    位于长江北岸的浦口火车站,现已停止使用,可就是这样一个破破烂烂的旧车站,却有着许多故事。从破碎的玻璃窗中,可以窥见曾经的候车大厅,里面堆满了旧物,墙皮也落了一地,淡淡的霉味混着尘土透出窗来,一呼吸,仿佛就能嗅到历史的气息。初中课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便是在这个小站发生的故事。小的时候学这篇散文,只记得了晦涩难懂的生词,却并不能体会到笔墨中所透出的父爱、亲情、离别,甚至觉得那个穿越铁轨去买橘子的父亲形象有些可笑。然而长大后再读,竟被感动得流泪,果然人生的很多道理,只有经历了才会明白。
    Read more

  • Day 5

    十年一觉扬州梦

    April 10, 2019 in China ⋅ ☁️ 12 °C

    扬州还是那么美。

    记得08年来扬州时,第一印象便是这里缓慢闲适的生活节奏和低矮的楼群,整座城市几乎见不到一栋十层以上的高楼,而河边的道路和房屋则更是保留了历史的旧貌,人们沿着护城河不紧不慢地骑着自行车,去茶社用一个早上的时间喝茶吃早饭,在古运河旁的树荫下悠闲地散步——这一切都让刚刚从北京来到这里的我们非常惊讶,从没想到人们还可以这样享受生活。

    十一年后再来扬州,除了路上的自行车变成了电动小摩托,这里几乎还是过去的模样。在这个城市日渐同质化的时代,绝大多数的地方都在盖一座接一座的摩天大楼、修一架又一架的立交桥,而扬州却还是这么遗世独立,这么小桥流水,真让人欣喜。

    “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也许是因为无数诗词吟咏的缘故,光是念出“扬州”这二字,就让人觉得唇齿生香,诗意盎然。不过直到今天,我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这座城市会让历代的文人骚客为之魂牵梦绕。几处明清时期的园林略去不表,单是瘦西湖一处,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漫步长堤之上,微风阵阵,杨柳依依,春花点点,碧波盈盈,步步皆是景。春日的扬州,即便不是人间天堂,恐怕也是离桃花源不远的地方了吧,而此时,除了前人那些伟大的诗歌,我也找不出更好的语言来形容与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想到自己可以与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一样,为同一处景致而感动,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如果只是春花春草,扬州并不会有文学史上如此重要的地位。扬州之所以为今日的扬州,还少不了水上的二十四桥,少不了山上的平山堂,更少不了天上的二分明月。今晚去大运河坐游船,抬头望见了天边的新月,朦朦胧胧的,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分外可爱,不由得让人遐想满月时的扬州夜色该是多么美好。“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亲历此地之后,再读起这些诗词,方觉古人诚不我欺也。

    十多年了,扬州依然是我最爱的中国城市,没有之一。
    Read more

  • Day 8

    繁华满眼过苏州

    April 13, 2019 in China ⋅ ⛅ 20 °C

    十一年的时间,我来了四次苏州。倒不是说苏州有那么好,可每次来江浙一带,不去苏州又总觉得少点什么,好在吴中胜景数不胜数,每一次来都不用担心重复。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地方却值得一去再去,比如我最爱的留园。犹记得第一次和朋友来时,我们本以为走到了园子的尽头,过了一扇门后,才发现眼前又是豁然开朗的一片天地,这种因布局的巧妙而给人的意外感,恐怕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描述的情形吧。就是因为这点,后来的每一次苏州之行,我都一定会重访留园——好在我对园子的布局并没有烂熟于心,于是每一次穿过那扇门的瞬间,都还能重温当年激动的心情。

    年初的时候读了沈复的《浮生六记》,于是这次便把沧浪亭列到了游玩清单上。这座始建于宋、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因为名气不如拙政园、狮子林响亮,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团队游客,只有为数不多的散客和几个作画的画家,园子里竹林掩映,亭廊交错,假山与池水将园子隔为几个部分,每处都可以让人坐下来享受幽静。也只有在这种时刻,人才能够去细细品味古人造园所费的心思,何处宜看山,何处宜听雨,何处赏春花,何处品秋叶……无不充满了意趣和智慧。除了自然之景和这些精致的亭台楼阁,品读每一处的题字也是游园的一部分,风雅的名字,极富意韵的楹联,早已融为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园林有别于花园,不正是因为其中的这些文人意趣吗?所以,游园而只会走马观花般地拍照,真是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亵渎呢。

    这次苏州行的另一个新的体验是在平江路坐了手摇船——之前来的三次都是穷学生的状态,所以对于坐40分钟船却要花180元的消费水平总是望而却步,这回终于可以完满一下了。坐在小船上穿行在河道上、古桥下,听着撑船的船夫唱着姑苏小调,两岸邻水的人家商铺鳞次栉比,这才算真正见识了古诗中所描绘的风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江南真美好啊,这么细腻,柔软,恬淡,难怪清代的皇帝没事就要下江南。我觉得自己再待下去,就快要后悔自己申请加入澳洲国籍的决定了……

    阖庐城外木兰舟,朝泛横塘暮虎丘。
    三万六千容易过,人生只合住苏州。
    Read more

  • Day 11

    欲把西湖比西子

    April 16, 2019 in China ⋅ ⛅ 19 °C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于我而言,苏州与杭州相比,恐怕还是杭州离天堂更近一些吧。苏州的落花流水、庭院深深固然美不胜收,但终归是沾着烟火气的人间;而杭州就不一样了,只消在苏堤上走一走,就仿佛远离了尘世间的喧嚣,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心胸也豁然开朗了起来。

    春花还未开尽,晚上漫步在湖边,一树树桃花借着月色绽放,娴静而优雅,新绿的柳枝伴着微风翩翩而动,灯光昏暗,沿湖的长椅上坐着一对又一对的情侣,浓情蜜意,低诉衷肠,真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差一点就让我对单身生活产生了怨恨。

    白天的西湖同样迷人,远处的青山佛塔清晰可见,与湖面上摇曳着的画舫游船相映成趣,自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从孤山上的楼外楼远眺,山外青山就在眼前,感叹这家饭店的名字起得真好,位置也选得绝妙,难怪民国时的政客文豪也都纷纷在此用餐。

    黄昏的时候,坐上手摇船游览西湖,听梢公介绍西湖的历史和杭州城的变迁,自又是另一番感受。问了梢公才知道,西湖的平均深度竟然只有两米多,正所谓“疏影横斜水清浅”。不过水虽不深,湖底却有多达四到五米的淤泥,怪不得苏东坡当年号召杭州城20万百姓疏浚湖底,挖出的淤泥足以堆成一道两公里多长的苏堤。

    三过杭州,行程每每都被西湖占满,至今我都没有去过杭州城的任何其他地方,西湖这么美,别的还有什么好看的呢?

    顺便摘抄一些20世纪初日本文人游历中国时所描绘的西湖,于我心有戚戚焉:

    西湖景色的美,我想主要在于其面积不像洞庭湖、鄱阳湖那样大得浩瀚无边,而是一眼即可望到尽头,却有一种苍茫迷蒙之感,湖与周围秀丽的山峦丘陵相映成趣,极为协调。有时会感到它相当地雄大壮阔,有时会感到它又如盆景般地小巧玲珑,湖里有湾有岔, 有长堤,有岛屿,有拱桥,晴雨朝夕景象不同,犹如一幅长卷在你面前展开一般,所有的景物都会同时映入你的眼帘,这就是西湖的特色。
    ——《西湖之月》——谷崎润一郎

    西湖的景色怎么看也看不厌。它体现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的极致。西湖的美一半在自然,一半在其建筑。这里沉淀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木一石皆蕴藉着古人的精魂。
    《西湖浏览记》——村松梢风

    茫茫烟水之上,中天云裂处,流溢出窄窄的月光。而横亘水面的,一定不是苏堤便是白堤。堤上是三角形高高地拱起的照例是座双拱桥。这美妙的银色与黑色,到底是在日本无缘一睹的。我坐在颠簸的车上,不禁挺直了身体,久久颙望着西湖。
    《杭州一夜》——芥川龙之介
    Read more